法句经•双品•11-12偈《舍利弗长老的故事》

思无内涵为有内涵」这堂法的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精舍时所给,关系到其上首弟子说山迦耶(Sañcaya, Sañjaya)拒绝来见导师。

八.一 佛陀的生平

于此,这是故事发生的先后次序:从现在算回去四阿僧衹加十万大劫以前,我们的导师投生在「不死城」(Amaravati),成为婆罗门男孩,名叫妙智(Sumedha须弥陀)。后来他学完一切技艺。在父母亲死后,他把所继承的许多亿财产完全施舍出去,然后出家成为隐士(isi),去住在喜玛拉雅山,成就了禅那和神通。

(有一天)燃灯佛(Dīpaṅkaradasabala)从善见寺走去具乐城(Rammavatīnagara)。当时他在天空中飞,看见许多城民出来修补道路,他(就下来)讨了一段路,要亲自修补。在还没有修补好之前,导师就已经到来,因此他就扑在地上,以自己作为一座桥,再把兽皮衣铺在泥地上,说:

「愿导师与弟子僧团不要走在泥泞中。愿他们从我身上走过去。」

导师看见他,就授记说:

「这个是佛的幼苗(Buddhaṅkuro),在未来,过了四阿僧衹加十万大劫后,他将成为乔达摩佛(Gotama Buddha)。」

在那个导师之后,有二十三尊佛出世照耀世间,(菩萨)也在这些佛面前重新得到授记(这二十三尊佛就是):憍陈如(Koṇḍañña)、吉祥(Maṅgala)、开心(Sumana)、烈瓦达(Revata)、照耀(Sobhita)、高见(Anomadassī)、莲华(Paduma)、纳拉达(Nārada)、胜莲华(Padumuttara)、妙智(Sumedha)、善生(Sujāta)、喜见(Piyadassī)、利见(Atthadassī)、法见(Dhammadassī)、悉达多(Siddhattha)、提舍(Tissa)、盛开(Phussa)、观慧(Vipassī)、顶冠(Sikhī)、胜尊(Vessabhū)、迦古山达(Kakusandha)、拘那伽摩那(Koṇāgamana)与迦叶(Kassapa)。

圆满了十个基本波罗蜜(pāramī)、十个更高的波罗蜜(upapāramī)及十个究竟波罗蜜(paramattha- pāramī),总共三十个波罗蜜,他投生为维山达拉王子(Vessatara)。

在那一世,他做了让大地震动的大布施,也把子女和妻子布施出去,命终后投生到兜率天。他在该处活到寿元将尽时,一万个世界的诸神前来聚会,向他说:

Kālo deva mahāvīra, uppajja mātukucchiyaṁ;
Sadevakaṁ tārayanto, bujjhassu amataṁ padaṁ.
是时候了大英雄,应投生进母胎里;
请您济度人天众,觉悟那不死之道。

时刻、国家、洲属、家族与母亲:
观察了这五项,大名誉者投生。

做了这五项大观察,在那里死亡后,他投生到释迦王之家。十月后,从母胎誔生。在十六年里,他在皇家中得到非常好的照顾之下长大,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少年人。他住在特为三个不同季节而建的三个宫殿,享受犹如天界的皇家辉煌与权力。

后来,(连续三次)他去皇家公园游玩途中,他见到老人、病人与死人这三个天界使者,心中生起了悚惧感,即转回去皇宫。第四次时,他见到一个出家人,他想:「出家真好。」他心中生起了想要出家的念头。那天,他去到公园,坐在吉祥湖畔过一整天。

当他坐在那里时,威沙堪马天子(Vissakamma)化身为一个理发师来见他,帮他(做了大出离前的最后一次)装饰。

他(在那里)听到罗候罗王子誔生的消息,知道对儿子亲爱的感受的力量,他想:「在这个束缚还没有变得强大之前,我就应该把它切断。」

傍晚入城时,他听见姑姑的女儿奇莎乔达弥唸诵(以下)这个偈子:

Nibbutā nūna sā mātā, nibbuto nūna so pitā;
Nibbutā nūna sā nārī, yass’āyaṁ īdiso pati.
那个母亲真寂静,那个父亲真寂静,
谁有这样的丈夫,那个妻子真寂静。

听见后,他想:「(她)让我听到了这个导向寂静的话。」他就把一串珍珠脱下来,派人送给她做礼物。

进了自己的住处后,他坐在华贵的床椅上,见到歌舞宫女睡觉时可厌之相,生起了厌离心。他叫醒马车夫阐那(Channa),叫他带来骏马甘达卡(Kanthaka)。他骑上马,带着朋友阐那,在一万世界众神围绕之下,他实行大出离,来到阿诺玛河边出家。

后来,他去王舍城,在那里托钵,然后去到般达瓦山(Paṇḍavapabbata),坐在山洞里(用餐)。他坐在那里时,摩羯陀国国王(频毗沙罗王)来见他,邀请他接受王位。他拒绝了这项邀请。然而,他答应国王,在自己证悟一切知智后,再来探访他。

后来他去找阿逻罗(Āḷāra)和乌达卡(Udaka),跟他们学完后,不能达到(相等于阿罗汉)的成就。接着,他用了六年的时间,做出大精进。

在卫塞月(Visākha)的月圆日的早上,他吃了善生(Sujātā)供养的乳饭,然后把金碗放进尼连禅河(Nerañjarā),使它逆流向上漂。

接着他在尼连禅河边的大树林里度过白天,进入各种禅定。

傍晚时,他接受了索帝亚(Sottiya, Sotthiya)供养的草,在黑龙王赞颂功德之下,他把那些草铺好,坐上了菩提座,做了决意:

「只要我还不能透过不执取让心从诸漏中解脱出来,我就不离此座。」

接着他面东而坐,在在太阳还未下山之前战胜了魔王及其军队。

在初夜(时分),他证得了「宿住智」(pubbenivāsañāṇa),中夜时证得了「死生智」(cutūpapātañāṇa),后夜时他开发观照因缘的智慧,在破晓的那一刻,证得了「一切知智」(sabbaññutaññāṇa),具备了十力(dasabala)、四无畏(catuvesārajja)等一切殊胜功德。

接着,他在菩提座(及其附近)度过了七七(四十九)日。第八个星期时,当他坐在「护羊榕树」树下,省察深奥的法时,生起了想要自在过活(不想教法)的心。当时,在一万世界的大梵天陪伴下,世界主梵天(Sahampatibrahma)请求佛陀教法。以佛眼观察世间后,佛陀答应了梵天的请求。

他想:「我应该先向谁教法呢?」

在观察之下,他知道阿逻罗和乌达卡两人已经去世。想到五比丘给与他许多的服务,他就从座位起身,走去迦尸国,在半路和乌巴卡(Upaka)谈了几句话。

在阿沙里月(āsāḷhi)的月圆日,他来到五比丘住的地方仙人坠处鹿野苑。他们以不适当的用词来称呼他,他即指导他们如何以适当的用词来称呼,然后转动法轮,让「明白的憍陈如」第一个证悟不死,同时还有一亿八千万个梵天神证悟不死。

转动至上法轮后,在那半月[1]的第五天时,他让所有(五)比丘都证悟阿罗汉。

就在那一天,他见到良家子弟耶舍(Yasa)拥有(证悟的)亲依止(=波罗蜜)。在夜晚时分,耶舍(在家中见到可厌相而)生起了厌离心,舍弃了家,逃了出来。佛陀见到他,就跟他说:「来,耶舍!」

就在那个晚上,让他证悟了须陀洹果,隔天证悟了阿罗汉。后来(佛陀)再给他的五十四个朋友出家为「善来比丘」。让他们出家后,再让他们证悟阿罗汉。

如是世间出现了六十一个阿罗汉。

雨安居结束,做了自恣后,佛陀说:

「诸比丘,为了大众的利益,你们去行脚吧!」

派遣六十个比丘到各处去后,他自己则去优楼频罗(Uruvela)。

在半路的卡巴西卡林(Kappāsikavana)里,佛陀指导称为「幸运一群」(Bhaddavaggiya)的三十个年轻人。在他们当中,落在最后的都成为须陀洹圣者,最上等则成为阿那含圣者。他们都出家成为「善来比丘」,过后被派到各处去。

佛陀自己则去优楼频罗,显现三千五百次神通,指导优楼频罗迦叶(Uruvela Kassapa)等三兄弟结发修行人,以及他们的一千个随众。他们都出家成为「善来比丘」后,佛陀叫他们坐在象头山(Gayāsīsa),为他们开示《燃烧经》(Āditta Sutta),让他们证悟阿罗汉。

他想:「我要实现给频毗沙罗王(Bimbisāra)的承诺。因此在一千个阿罗汉围绕之下,他来到王舍城附近的喇堤林园(Laṭṭhivanuyyāna)。听到「据说导师已经来了」,十二万的婆罗门居士陪同国王来见佛陀。佛陀给予国王他们美妙的佛法开示,让国王和十一万个婆罗门证悟须陀洹果,一万个则归依三宝。

隔天,在帝释天王化身的年轻人赞颂佛陀的功德之下,佛陀进入王舍城。用完餐,他接受了(国王供养的)竹林精舍(Veḷuvana),去住在那里。

就在那里,舍利弗与目犍连来见他。


八.二 优婆提舍与拘律陀的生平

于此,这是故事发生的先后次序:在佛陀还没有出世之前,在离王舍城不远的地方,有两个婆罗门村庄:优婆提舍村和拘律陀村。

有一天,有个住在优婆提舍村名叫舍利(Sārī)的婆罗门女怀孕了。就在同一天,有个住在拘律陀村名叫目犍莉(Moggalī)的婆罗门女也怀孕了。

据说这两家从七代以来都是关系密切的朋友,他们在同一天为她们两人做了护胎仪式。十月后,她们两人都生了儿子。

在取名的日子,因为婆罗门女舍利的儿子是优婆提舍村的首领家庭的儿子,所以他们帮他取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另一个男婴是拘律陀村的首领家庭的儿子,所以他们帮他取名为拘律陀(Kolita)。他们两人长大后,都在一切技艺方面有卓越的成就。

每当优婆提舍这个年轻人去河或公园游玩时,都有五百个金轿子跟着他去,而拘律陀这个年轻人则有五百辆骏马拉的马车跟着他。这两人各有五百个年轻人随众。

在王舍城,每年都有个名叫山顶节庆典。人们在一个地方摆设一张床给他们两人。他们两人坐在一起观赏表演。该笑的时候他们笑,该紧张的时候他们紧张,该布施的时候他们布施。这样过了几天。

但是,有一天,当他们的智慧比较成熟时,他们不再像以往的日子那样,在该笑的时候他们不笑,该紧张的时候他们不紧张,该布施的时候他们没有布施。

他们两人都这样想:「这有什么好看?不到一百年,所有这些人都将会离开世间,再也见不到了。我们应该寻找解脱之法。」

取这个为所缘,他们坐下来。当时,拘律陀跟优婆提舍说:

「贤友优婆提舍,你不像其他日子那样快乐。现在你并不开心。你是在想什么?」

「贤友拘律陀,我坐着想:『观赏他们并没有内涵,没有意义。我应该为自己寻求解脱。』你又为什么不开心?」

拘律陀也给予同样的回答。知道了他和自己的想法是一样的,优婆提舍说:

「我们两人有很好的想法。我们应该一起出家寻求解脱。我们应该在谁的座下出家?」

当时,有个名叫山迦耶的外道和一大群外道随众住在王舍城。他们说:

「我们去他座下出家。」

于是遣散了五百个随从,说:

「你们带着轿子和马车走吧。」

(带着剩下的五百个随从)一人坐一轿或一人坐一辆马车,他们来到山迦耶座下出家。从他们出家那时起,山迦耶得到的利养与名声达到了顶点。只过了几天,他们就超越了山迦耶的教法。所以他们问:

「老师,您所懂得的教法就这么多,还是有更高的?」

山迦耶回答:「就这么多,你们全部都懂了。」

他们想:「在这里过梵行生活没有意义。我们出家是为了寻求解脱法,那是在这里不可能得到的。阎浮洲很大,让我们到各处的村庄、城镇与皇城,肯定能够找到某个会教解脱法的老师。」

从那时起,无论别人说哪里有睿智的沙门或婆罗门,他们就去那里找他讨论法。对于他们所问的问题,对方不会回答。对方的问题,他们都回答了。他们这样走遍了整个阎浮洲,后来回到自己的家乡。(优婆提舍跟拘律陀)做了约定:

「贤友拘律陀,在我们当中,哪一个先证悟不死的,必须通知另一个。」

当他们按照这个约定过活时,导师次第地前进,来到了王舍城,接受了竹林精舍,正住在竹林精舍里。

在他派遣了六十一个阿罗汉去弘扬三宝的功德,说「诸比丘,为了大众的利益,你们去行脚吧」(Caratha, bhikkhave, cārikaṁ bahujanahitāya)后,五比丘当中的阿说示长老(Assaji Thera)走回王舍城。

隔天清晨,他拿了钵和袈裟,进入王舍城托钵。那时候,优婆提舍外道吃了早餐后,正走去外道的园林,见到了长老,心想:

「以前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出家人。如果在世间有阿罗汉或已进入阿罗汉道的人,这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比丘。我应该前去请问这个比丘:『贤友,你是为了谁而出家?谁是你的导师?你宣说谁的法?』」

接着又生起了这样的想法:「现在不是问这个比丘问题的适当时候,因为他正在住家之间托钵。为了学习有益之道,我应该跟在他的后面。」

当他见到长老获得钵食后去到某个地方,知道长老想要坐下来,他就把自己的出家凳子摆设好给长老坐。长老用完餐后,他从自己的水壶拿水供养长老。如此做了服务老师的义务后,他和用完餐的长老友好地互相问候,接着这么说:

「贤友,你的诸根宁静,你的肤色极清净明亮。你是为了谁而出家?谁是你的导师?你宣说谁的法?」

长老想:「这些外道是反对佛教的人。我要让他知道佛教多么深奥。」

首先他解释自己是新出家的:「贤友,我是刚出家不久的新出家人,最近才学了此法与律,我不能给予详尽的佛法开示。」

外道(优婆提舍)想:「我是优婆提舍。你可依自己的能力说少或多,以一百个方式或一千个方式去理解它则是我的责任。」想后,他说:

或少或多请你说,只需跟我说涵义,
我只需要其涵义,为何需要说多多?

长老就唸诵偈子来回答:

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ṁ hetuṁ tathāgato āha,
那些从因生之法,如来说它们的因,

外道(优婆提舍)听了第一和第二行后,就证悟了须陀洹果,拥有千种方式的圆满。他证悟须陀洹的时候,长老再唸完另外两行:

Tesañca yo nirodho, evaṁvādī mahāsamaṇo.
以及它们的灭尽。这是大沙门所教。

他成了须陀洹圣者后,更高的成就并没有出现,因此他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

接着他跟长老说:

「尊者,请您不要进一步开示更高的法。这就够了。请问我们的导师住在哪里?」

「竹林精舍,贤友。」

「尊者,请您先去那里。我有个朋友。我们互相做了这样的约定:『在我们当中,哪一个先证悟不死的,必须通知另一个。』我要实现这个承诺,带我的朋友跟随您所走的路去找导师。」

他五体投地顶礼长老双足,再右绕长老三圈,然后送别长老,再去外道的园林。当时,外道拘律陀见到他从远处走过来,就想:「我的朋友今天的脸色和往日不一样,他肯定已经证悟了不死。」

所以他就问优婆提舍是否已经证悟不死。优婆提舍答道:

「是的,贤友,我已经证悟不死。」

说后就唸诵那个偈子。偈子结束时,拘律陀证悟了须陀洹果,说:

「朋友,我们的导师住在哪里?」

「朋友,据说是在竹林精舍。我们的老师阿说示长老是这么说的。」

「朋友,我们就去那里见导师。」

舍利弗长老(优婆提舍)有个性格是永远都尊敬老师,所以他就向朋友这么说:

「朋友,让我们告诉我们的老师山迦耶外道关于我们已经证悟不死。他将会醒悟而理解法。如果不理解,听了我们的话后,他会去找导师,听闻佛陀的开示后,他将会证悟道果。」

所以他们两人就去找山迦耶。

见到了他们,山迦耶就问:

「亲爱的[2] ,你们已经找到教导不死道的人了吗?」

「是的,老师,找到了。佛陀已经出现在世间。法已经出现在世间。僧团已经出现在世间。您所走的道路是空洞没有内涵的,因此,请您来吧,我们去找导师。」

「你们去吧,我不能去。」

「为什么呢?」

「过去我已经是许多人的老师,现在要我再做弟现在要我再做弟子,那就像瓦罐去水井一样可笑。我不能再过做弟子的生活。」

「请您不要这样做,老师。」

「亲爱的,你们去吧,我不能去。」

「老师,从佛陀出现在世间起,大众都手拿着香、花等等去礼敬他,我们也要去那里。您又要做什么呢?」

「亲爱的,在这世上,笨人比较多,还是智者比较多?」

「老师,笨人比较多,智者只有少数几个而已。」

「那么,亲爱的,就让智者们去找智者乔达摩沙门,笨人们则来找我这个笨人。你们去吧,我不能去。」

他们说:「老师,您将会声名远播。」

说后他们就离开了。在他们走的时候,山迦耶的群众解散了。就在那一刻,整个园林都空了。看见园林空了,山迦耶呕吐热血。在跟随他们两人一起走的五百个外道当中,有两百五十个转回来(去跟随山迦耶)。他们两人则和自己的两百五十个弟子去竹林精舍。

当时导师坐在四众弟子当中教法,从远处见到他们,就跟诸比丘说:

「诸比丘,现在来了两个朋友:拘律陀和优婆提舍。他们将是我的一对弟子,一对上首最好的弟子。」

顶礼导师后,他们坐在一旁。坐下后,他们向世尊说:「尊者,我们要在世尊座下出家。我们要受具足戒。」

世尊说:「来吧,诸比丘。法已善说。你们应修梵行,以便终止一切苦。」

所有人都立刻具备了神通变化出来的钵和袈裟,变成就像已有六十戒腊的长老。

当时,导师依他们的随众的性格给予佛法开示。除了两个上者弟子之外,其他人都证悟阿罗汉。两个上首弟子没有完成三个更高层次的圣道。为什么呢?因为最高的弟子智慧非常广大。

当时,大目犍连尊者(拘律陀)在出家后的第七天,住在摩羯陀国的卡拉瓦拉村(Kallavāla)附近时堕入了昏沉与睡眠(他已经没有睡觉地精进修行了七天)。受到导师的激励后,他去除了昏沉与睡眠,听闻如来开示「界业处」(dhātukammaṭṭhāna)时,完成了三个更高层次的圣道,达到了弟子最高智慧的顶点。

在出家后的半个月里,舍利弗长老和导师一起住在王舍城附近的「猪掘洞」(Sūkarakhataleṇa)。当导师向舍利弗尊者的妹妹的儿子长爪外道(Dīghanakha)开示《受摄受经》(Vedanāpariggaha Sutta)时,他也听闻该经,就像吃煮给别人的饭一样,他达到了弟子最高智慧的顶点。

舍利弗尊者肯定是大智慧者,为什么要比大目犍连尊者花更久的时间来达到了弟子最高的智慧?因为准备工作很广大。就像穷人想要去哪里可以很快就去,但是国王要出门则需要大事准备,要布置象乘等等。应该依这个譬喻来理解。

就在他们两人出家那天,(当太阳西下)影子渐长时,导师在竹林精舍召集众弟子,授予他们两人上首弟子的位子,然后诵唸帕替摩卡(Pātimokkha)。比丘们埋怨说:

「导师看面子来给食物,在传授上首弟子的位子时,他应该传授给最早出家的五比丘。如果不考虑他们,也应该传授给以耶舍长老为首的五十五个比丘。如果不考虑他们,也应该传授给『幸运的一群』那三十人。如果不考虑他们,也应该传授给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但是他略过这些大长老,却看面子把上首弟子的位子传授给最后才出家的人。」

导师问:「诸比丘,你们在说什么?」

他们就告诉他。他就说:「诸比丘,我没有看面子来给食物,我只是依他们自己的愿来给。有一次,『明白的憍陈如』供养了九次的首次农作物收成,但并没有发愿要上首弟子的位子,而是发愿要最先证悟至上法──阿罗汉(道果)。」

「那是什么时候,世尊?」

「诸比丘,细心聆听。」

「好的,尊者。」世尊就说起过去世的故事:


八.三 过去世的故事:小黑与大黑

「诸比丘,从现在算回去的九十一个大劫,世尊观慧在世间出现。当时,大黑(Mahākāḷa)和小黑(Cūḷakāḷa)是两个居士兄弟,在一大片的稻田里种米。有一天,小黑去到稻田,採了一个刚长出来的幼米粒(sāligabbha)来吃。该米粒极其甜美。他想要供养幼米给以佛陀为首的僧团,所以他去找哥哥,说:

『哥哥,我们去採幼米,把它煮成适合诸佛吃的食物,然后我们做供养。』

『亲爱的,你在说什么?在过去不曾有人採幼米来做供养,在未来也不会有。不要毁了农作物。』

哥哥这么回答后,他还是一再地要求。当时,哥哥跟他说:

『这样的话,把稻田分成两份。我的那一份你不要动。你自己的那一份,你则可以随意怎么做。』

他说:『好的。』

把稻田分好后,他请了许多人来做工採幼米,再把幼米放进牛奶里煮,以及加上酥油、蜂蜜、糖等等,然后供养给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用完餐后,他说:

『尊者,愿我这项首次收成的供养能让我成为第一个证悟至上法的人。』

导师随喜道:『但愿如此。』

他去到稻田,看见整个稻田密密麻麻地长满了米,就像被米粒盖满了田,看见后他充满了五种喜,心想:『我真幸运。』

幼米长成嫩米时,他和村民一起做供养,供养了首次收成的嫩米。

收割时,他供养首次收割的米。

把稻米捆绑成一束束时,他供养首次绑成束的米。

把一束束的稻米堆成堆时,他供养首次叠成堆的稻米。

他也供养首次脱粒的米,首次脱壳的米,首次量的米,首次收藏在米仓的米。

如是,种植一次的农作物,他做了九次的首次供养。每一次他拿走的米,都自己填补回去,因此他得到极大的丰收。

的确,护法者法亦护之(Dhammo hi nām’esa attānaṁ rakkhantaṁ rakkhati)。因此世尊说:

Dhammo have rakkhati dhammacāriṁ,
Dhammo suciṇṇo sukham∙āvahāti;
Es’ānisaṁso dhamme suciṇṇe
Na duggatiṁ gacchati dhammacāri.
法确实保护修法者,
善修之法带来快乐;
这是善修法的利益:
修法者不会去恶趣。

如是,在观慧圆满自觉者的时代,他做了九次首次收成的供养,发愿要成为第一个证悟至上法的人。

同样的,从现在算回去的十万大劫,在胜莲华佛时代,他在天鹅城(Haṁsavatī)做了七天的大供养后,跪拜在世尊的脚下,发愿要成为第一个证悟至上法的人。

我的传授即是依照这个愿。诸比丘,我没有看面子来传授。」


八.四 耶舍与五十四个朋友的过去世故事

「尊者,以耶舍为首的五十五个良家子弟又做过什么业?」

「他们也在某一尊佛面前发愿,做了许多福业。后来,在没有佛出世的时代,他们成为朋友后,组成一队造福的人,去照顾穷人的尸体。有一天,他们见到一个孕妇的尸体,他们就把她抬到火葬场烧。当时,其中五十人向另五个人说:

『你们烧吧。』

把五个人留在火葬场,他们则回到村子里。年轻人耶舍用枪刺死尸,一再地翻转尸体烧它时,他取得了不净想(asubhasañña)。他就指给其他四个人看,说:

『朋友,你们看这个身体,有好多地方都裂开了,看起来就像一只花牛。它真不净、恶臭、可厌。』

他们也在那里取得了不净想。他们五个人回到村子后,都跟其余的朋友说起这件事。年轻人耶舍回到家后也跟父母及妻子说起这件事。他们都培育了不净想。这就是他们的过去业。

这是为什么耶舍会在女众的住处里生起不净想。由于他们都培育了亲依止成就(=波罗蜜),所以他们都得到证悟。

如是,这些人也是根据自己的愿而得到所愿。我没有看面子来传授。」


八.五 幸运的一群的过去世故事

「尊者,幸运的一群朋友又做过什么业?」

「他们也在过去诸佛面前发愿要证悟阿罗汉,造了许多福。后来,在没有佛出世的时代,他们成为三十个坏人,听了鼻猪的教诫(tuṇḍilovāda)后,他们持守五戒六万年。如是,这些人也是根据自己的愿而得到所愿。我没有看面子来传授。」


八.六 三迦叶兄弟的过去世故事

「尊者,优楼频罗迦叶等又做过什么业?」

「他们也在发愿成阿罗汉后造了许多福。从现在算回去的九十二个大劫,出现了提舍(Tissa)与盛开(Phussa)两尊佛。

盛开佛的父亲是马兴德王(Mahinda)。盛开佛自己证悟后,国王最小的儿子成了第一上首弟子,祭师的儿子成了第二上首弟子。国王去到导师面前,说:

『我的大儿子是佛陀,小儿子是第一上首弟子,祭师的儿子是第二上首弟子。佛陀就是我的。法就是我的。僧团就是我的。』

接着心中有感而发地唸了三次:『礼敬世尊、阿罗汉、圆满自觉者。』

唸完后,他跪拜在导师足下,说:『尊者,现在我已经来到人寿九万岁的结尾,我就像要坐下来睡觉的时候了。在我活着的时候,请您不要去其他家,请只接受我供养的四资具。』

得到承诺后,他恒常地服侍佛陀。

国王还有其他三个儿子。在他们当中,最年长的有五百个军人随从,第二个有三百个,最小的有两百个。他们想:『我们也要供养给哥哥吃。』

所他们去请求父亲给予机会,但却得不到。他们一再地讨,也还是得不到。不久后,他们被派去平息边境的扰乱。平息了边境的扰乱后,他们来到父亲面前。当时,父亲拥抱他们,亲他们的头,说:

『亲爱的,我给你们一个愿望。』

他们接受了,说:『好的,父王。』

几天后,他们的父亲说:『亲爱的,提出你们的愿望吧!』

他们说:『父王,我们不要其他东西,从现在起让我们供养哥哥吃吧。给我们这个愿望吧!』

『我不能给,亲爱的。』

『如果不能长期给我们,就给我们七年吧,父王!』

『我不能给,亲爱的。』

『那么就给我们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两年、一年吧,父王!』

『我不能给,亲爱的。』

『那么就给我们七个月吧,父王!给我们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吧,父王!』

『我不能给,亲爱的。』

『那么,父王,给我们一个人一个月,总共三个月吧!』

『好的,亲爱的,你们就供养三个月的食物。』

欢喜地顶礼国王后,他们回到自己的住处。他们三人有一个财政和一个总管,后者有十二万的随从。他们把他们两人叫来,说:

『这三个月,我们要受十戒,穿两件袈裟,和导师一起住。在这段期间,你们负责做供养,每天为九万个比丘和一千个军人提供一切的硬食和软食。从现在起我们都不说话了。』

他们三人带了一千个随从去受持十戒,穿上袈裟,住在寺院里。财政和总管合作,从三兄弟的仓库拿出所需,轮流执行供养的任务。有些工人的孩子们哭着要粥、饭等等。在比丘僧团还没有到来之前,那些工人就把粥、饭等等拿给(孩子们)。所以供养给比丘僧团的不再像以前那样,而是吃剩的食物。后来,那些人说:『我们要给小孩。』却拿了自己吃。他们不能忍受看到美味的食物。这些人总共有八万四千人。他们吃了应该供养给僧团的食物,在身体毁坏死亡后,投生到鬼界。

三兄弟和一千个人去世后投生到天界。他们从天界到人间,从人间到天界地轮迴了九十二个大劫。如是当时那三兄弟发愿要成阿罗汉,以及造了善业。他们只是得到自己所愿的。我没有看面子来传授。

当时,他们的总管是频毗沙罗王(Bimbisāra Rājā),财政是毗舍佉优婆塞(Visākha upāsaka)。三个王子是三个结发修行人。

当时,他们的工人们投生成为鬼后,接着在善趣与恶趣轮迴。在这个大劫的四尊佛之间,他们投生到鬼界。在这个大劫,他们先去找人寿四万年的迦古山达佛(Kakusandha Buddha),问道:

『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会得到食物吃?』

他说:『在我的时期里,你们是不会得到的。但在我之后,当大地升高了一由旬时,有个名叫拘那伽摩那的佛陀(Koṇāgamana Buddha)会出现,你们去问他吧。』

在那段期间他们都在等待,当拘那伽摩那佛出现时,他们去问他。他也说:

『在我的时期里,你们是不会得到的。但在我之后,当大地升高了一由旬时,有个名叫迦叶的佛陀(Kassapa Buddha)会出现,你们去问他吧。』

在那段期间他们都在等待,当迦叶佛出现时,他们去问他。他也说:

『在我的时期里,你们是不会得到的。但在我之后,当大地升高了一由旬时,有个名叫乔达摩的佛陀(Gotama Buddha)会出现。在那时候,你们有个亲人会成为名叫频毗沙罗的王。在供养导师后,他会把功德迴向给你们,那时候你们将会得到食物吃。』

对他们来说,从一尊佛到另一尊佛的时间就好像是明天而已。如来出现时,频毗沙罗王第一天供养后,他们没有得到(迴向)功德。因此,在夜晚时分,他们发出很恐怖的声音,以及把自己显现给国王看。隔天,国王去到竹林精舍,告诉如来所发生的事。

导师说:『大王,从现在算回去的九十二个大劫,在盛开佛时代,那些鬼是你的亲戚。他们吃了所负责要供养给比丘僧团的食物,死后投生到鬼界。这么轮迴时,他们去问迦古山达佛等等,那些佛如此这般地回答。他们一直等到现在,期望得到你的布施。昨天你做供养时,他们得不到(迴向)功德,所以才会这么做。』

『尊者,现在做的供养他们会得到吗?』

『会的,大王。』

国王就邀请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在隔天做了大供养后,迴向功德说:

『尊者,从这个(供养),愿那些鬼得到天界的饮食。』他们就得到了天界的饮食。

隔天,他们显现自己赤裸的身体。国王告诉(佛陀):

『尊者,今天他们显现自己赤裸的身体。』

『你没有供养衣,大王。』

因此,国王在隔天供养袈裟给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后,迴向说:

『从这个(供养),愿那些鬼得到天衣。』

就在那一刻,他们的天衣出现了。他们舍弃了鬼的生命,得到了天界的生命。

导师给予随喜开示,讲了《墙外经》(Tirokuṭṭa Sutta):『他们站在墙外……。』

随喜开示结束时,八万四千个有情了悟了法(Dhammābhisamayo)。」

如是,导师说了结发三兄弟的故事后,也讲了这个法的开示。


八.七 两位上首弟子的过去世故事

「尊者,(两位)上首弟子又做了什么?」

「他们发愿要成为上首弟子。从现在算回去的一阿僧衹和十万个大劫,舍利弗投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婆罗门家庭,名叫『阿秋』(Sarada)。目犍连则投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居士家庭,名叫『增瑞』(Sirivaḍḍha)。他们两人从小玩泥沙开始就是朋友。

阿秋在父亲死后继承了家中的巨大财产。

有一天,当他去到寂静处时,他想:『我只知道这个世间,却不知道其他世间。已出生的众有情肯定会死亡。我应该独自去出家。出家后去寻找解脱法。』

所以他去找朋友,说:

『贤友增瑞,我将要去出家寻找解脱法。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出家?』

『我不能够,贤友,你自己去出家吧!』

他想:『去到其他世间时,是不能带着朋友和亲人去的。自己所造的是自己的。』

于是,他打开宝库,做了大布施给穷人和旅人后,他就进入一个山脚,出家成为隐士。后来逐渐有一人、两人、三人这样跟随他出家,直到后来有七万四千个结发修行人。他证得五神通和八定后,就教导那些结发修行人修行遍禅。他们全部都证得五神通和八定。

那时候,名叫高见(Anomadassī)的圆满自觉者出现在世间。他的城市是『有月城』(Candavatī),父亲是名叫『具誉』(Yasavā)的刹帝利,母亲是耶输陀罗夫人(Yasodharā),他的菩提树是『阿诸那树』(ajjuna),『人中王』(Nisabha)和『高尚』(Anoma)是两位上首弟子,『瓦路那』(Varuṇa)是侍者,『美丽』(Sundarā)和『开心』(Sumanā)是两位上首女弟子。当时的人寿是十万岁。他身高五十八腕尺,其身光照耀十二由旬,比丘随众有十万人。

有一天,凌晨时,他从大悲定出定,观察世间,见到修行人『阿秋』,心想:

『今天,以我去找修行人阿秋这个因缘,将会有个大开示。他将会发愿要得到上首弟子的位子,他的朋友增瑞将会发愿要得到第二上首弟子的位子,而且在开示结束时,他的七万四千个结发修行随众将会证悟阿罗汉,所以我应该去那里。』

他拿了自己的钵和袈裟,在没有通知其他人之下,就像狮子那样独行,在阿秋的弟子们去找果实的时候前去。他决意:

『让阿秋知道我是佛陀。』

然后让阿秋看见他从天空下降,站在地上。修行人阿秋看见佛陀的力量及完美的身体,他就思惟关于相的经文,心想:

『具备这些相的人,如果住在家中,就会成为转轮圣王。如果舍弃世间出家去,则是一切知的佛陀。此人肯定是佛陀。』

明白后,他前去迎接佛陀,五体投地顶礼佛陀,准备好最高级的座位给佛陀。世尊坐在准备好的最高级座位。修行人阿秋则为自己选了一个适当的座位后,坐在一旁。

那时候,七万四千个结发修行人採了上等的果实后,回来找他们的老师。看见佛陀与老师坐的座位,他们说:

『老师,我们时常这样想:「在这世间上,没有人比您更伟大了。」但是我们想这个人比您更伟大。』

『亲爱的,你们说什么?你们怎么可以拿一粒芥子来和六百八十万由旬高的须弥山相比呢?孩子们,不要拿我来和一切知的佛陀比较。』

当时,那些修行人心想:

『如果这是个微不足道的人,我们的老师不会给这样的比喻。此人是多么的伟大!』

所以他们全部都跪下以头顶礼佛足。当时,他们的老师说:

『亲爱的,我们没有适合供养给诸佛的东西,导师却在托钵的时候来这里。让我们依我们的能力来供养。你们把各种上等的果实拿来。』

把果实拿来后,他亲手把果实洗干净,然后亲自把果实放进如来的钵里。就在导师接受果实的时候,天神们也注进天界的营养。修行人阿秋亲自过滤水,然后供养水。用完餐后,当导师还坐着时,阿秋把所有的弟子叫来,坐着和导师友善地交谈。导师心想:

『愿两个上首弟子与比丘僧团到来。』

知道了导师的心,两个上首弟子和十万个漏尽的随众立刻到来,顶礼导师后,站在一旁。

当时,修行人阿秋向弟子们说:

『亲爱的,诸佛所坐的座位太矮了,这十万个沙门没有座位。今天你们应该向佛陀致以最高的敬意。去山脚採色香具足的花来。』

说来话长,但具备神通者的神通境是不可思议的,那些修行人在顷刻间即採来许多色香具足的花,为佛陀准备了一由旬大的花座,为两个上首弟子准备了三迦浮沓大的座位,为其他比丘准备了半由旬大的座位,为新出家的僧众准备了一『乌沙巴』[3] 大的座位。或许有人会想:

『在该寺院怎么能够摆设得下这么多这么大的座位?』这是属于神通之境。

当座位如此布置好后,修行人阿秋合掌站在如来前面,说:『尊者,为了我们长久的幸福与快乐,请您坐上此花座。』所以说:

收集了各种香味的花朵,
布置好花座后他这么说:

我布置合您英雄此花座,
请坐此花座让我心欢喜。

佛陀坐在花座上七日夜,
让我心欢喜让人天欢笑。

导师如此坐着时,两位上首弟子及其余的比丘都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修行人阿秋拿了一个大花伞,站着高举花伞在如来头上。导师心想:

『愿此结发修行人的恭敬带来大果报。』

因此证入灭尽定。知道导师入了定,两位上首弟子及其余的比丘也都入定。如来入灭尽定七天。(在这期间)到了去找食物的时间,阿秋的弟子们就去树林找各种果实。吃后,在剩余的时间里,他们都站着向佛陀合掌。至于修行人阿秋,他没有去找食物,连续七天都高举花伞,感受极强的喜乐。导师从灭尽定出定后,向坐在右边的第一上首弟子『人中王』长老说:

『人中王,对于这些修行人以花座来礼敬我们,你给个随喜开示。』

长老就像大战士从转轮圣王那里得到大奖赏,心中充满快乐,显现弟子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智慧,他给予随喜开示。他的开示结束后,佛陀向第二上首弟子说:『比丘,你也教法。』

高尚长老思惟三藏中佛陀的话后说法。在两位上首弟子教法时,一个人都没有了悟法。接着,导师显示无量的佛境而教法。开示结束时,除了修行人阿秋外,所有七万四千个结发修行人都证悟阿罗汉。导师伸手说:

『来吧,诸比丘。』

就在那一刻,他们的发须都消失了,身上具备了八种资具。

为什么修行人阿秋没有证悟阿罗汉?因为心激动。当坐在佛以下第二个位子的上首弟子显现弟子最高的智慧开示佛法的时候,他一听到上首弟子的开示,心中就生起这样的愿望:

『啊,愿在未来出现的佛陀的教法里,我也能够得到这个弟子所负起的责任!』

因为这个念头,他不能证悟道果。顶礼如来后,他站着面对面(向佛陀)说:

『尊者,在您的教法里,坐在您旁边的比丘怎么称呼?』

『他是跟随我推转我所推转的法轮的人,已达到弟子最高的智慧,彻悟了十六种智慧,是我教法中的上首弟子,名叫「人中王」。』

(修行人阿秋)发愿说:『尊者,以我七天高举花伞所做的礼敬,我不是发愿此功德能带给我成为帝释或梵天的果报,但愿在未来能够像这位人中王长老一样成为某一尊佛的上首弟子。』

导师想:『这个人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

他伸展未来智去观察,见到过了一阿僧衹和十万大劫后该愿望会实现。看见后,他跟修行人阿秋说:

『你的愿望不会白费。在未来,过了一阿僧衹和十万大劫后,名叫乔达摩的佛陀将会出现,其母是摩诃摩耶夫人,父亲是净饭大王,儿子是罗候罗,侍者是阿难,第二上首弟子是目犍连,而你则是第一上首弟子、名叫舍利弗的法将。』

如此为修行人授记后,佛陀开示佛法,然后和比丘僧团随众飞上天空离去。

修行人阿秋去找其弟子长老们(现在已是比丘),请他们给增瑞居士指示:

『尊者,请跟我的朋友说:「你的朋友修行人阿秋在高见佛足下发愿,要在未来出现的乔达摩佛的教法里成为第一上首弟子。你应该发愿做第二上首弟子。」』

这么说后,他先诸长老而去,走另一条路来到增瑞住家的门口站住。增瑞说:

『经过这么久后,我的大德终于来了。』

请他入座后,自己坐在较低的座位,说:

『尊者,您没有弟子随众吗?』

『有的,朋友。高见佛来到我们的寺院。我们尽自己的能力礼敬他。导师向大家说法,开示结束时,除了我以外,其余的人都证悟阿罗汉。我见到导师的第一上首弟子人中王长老后,发愿在未来出现的乔达摩佛的教法里成为第一上首弟子,你应该发愿成为他的教法里的第二上首弟子。』

『尊者,我和佛陀不熟悉。』

『和佛陀说是我的责任。你准备好大供养吧。』

增瑞听了他的话后,就在自己的住家门前布置一个适合礼敬国王地方,弄平了八『卡立沙』(karīsa)大的地,撒上沙,再铺上五种花。建了一个以蓝莲花覆盖屋顶的大棚,布置好佛陀的座位和其余比丘的座位。准备好了大事礼敬后,他请修行人阿秋去邀请佛陀。修行人带了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来到他的住家。增瑞前去迎接,从如来手中接过钵,带引他们进入大棚,请他们坐上准备好的座位,给予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施水』后,供养他们上等的饮食。用完餐后,他供养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很贵的袈裟,然后说:

『尊者,这项供养不是为了得到微不足道的位子。请您们慈悲接受这样的供养七天。』

导师接受了。所以他做了这样的大供养七天,然后顶礼世尊,站着合掌说:

『尊者,我的朋友修行人阿秋发愿要成为某个导师的第一上首弟子。我则发愿成为他的第二上首弟子。』

导师观察未来,看见他的愿望会实现,就授记说:

『从现在再过一阿僧衹和十万大劫,你会成为乔达摩佛的第二上首弟子。』

听了佛陀的授记,增瑞感到欢喜快乐。导师给了随喜供养的开示后,就和随众回到寺院。

诸比丘,这是我的儿子们当时所发的愿。他们只是得到所愿的。我没有看面子来传授。」

导师这么说后,两位上首弟子顶礼世尊,说:

「尊者,当我们还是在家人时,我们去观赏山顶节。」

接着说了整件事,直到最近在阿说示长老面前证悟须陀洹果。

「尊者,我们去找老师山迦耶,想要带引他来您的足下,跟他说他的宗教见解是没有内涵的,以及说来这里的利益。但他却说:『现在要我再做弟子,那就像瓦罐去水井一样可笑。我不能再过做弟子的生活。』我们回答:『老师,现在大众都手拿着香、花等等去礼敬导师,您要做什么呢?』他说:『在这世上,笨人比较多,还是智者比较多?』我们说:『笨人。』他说:『那么就让智者们去找智者乔达摩沙门,笨人们则来找我这个笨人。你们去吧。』尊者,他不愿意来。」

听了这件事,导师说:

「诸比丘,山迦耶因为自己的邪见而把没有内涵的认为有内涵,有内涵的则视为没有内涵。然而,你们因为自己的智慧,知道有内涵的为有内涵,知道没有内涵的为没有内涵,舍弃了没有内涵的,你们接受有内涵的。」

这么说后,他唸诵(以下)这些偈子:

11. Asāre sāramatino, sāre c’āsāradassino,
      Te sāraṁ n’ādhigacchanti micchāsaṅkappagocarā.
      思无内涵为有内涵,视有内涵为无内涵。
      拥有此邪思惟的人,他们不能达到内涵。

12. Sārañ∙ca sārato ñatvā, asārañ∙ca asārato,
      Te sāraṁ adhigacchanti sammāsaṅkappagocarā.
      知有内涵为有内涵,知无内涵为无内涵。
      拥有此正思惟的人,他们能够达到内涵。

于此,「思无内涵为有内涵」的意思是:四资具和依据十种邪见的教法是没有内涵的,但却把它看成有内涵。

视有内涵为无内涵」:依据十种正见的教法是有内涵的,但却把它看成:「这没有内涵。」

他们不能达到内涵」:他们接受了该邪见后,依「欲寻」(kāmavitakka)等等而住立,拥有错误的思惟之境,不能达到「戒的内涵」(sīlasāraṁ)、「定的内涵」(samādhisāraṁ)、「慧的内涵」(paññāsāraṁ)、「解脱的内涵」(vimuttisāraṁ)、「解脱智见的内涵」(vimuttiñāṇadassanasāraṁ)、「究竟涅槃的内涵」(paramatthasāraṁ nibbānaṁ)。

知有内涵为有内涵,知无内涵为无内涵」:对戒等等的内涵,他了知:「这是内涵」。对于上述的无内涵,他了知:「这没有内涵。」

他们能够达到内涵」:那些智者如此接受正见后,依「出离思惟」(nekkhamma- saṅkappa)等等而住立,拥有正确的思惟之境,能够达到上述的内涵。

偈子诵完时,许多人证悟了须陀洹果等等。这堂法的开示对到来集会的大众有益。

(完)


————————————————————
[1] 半月(pakkha):古印度的月历每个月分成两个「半月」──「黑半月」和「白半月」。每个「半月」都是从初一到十四日或十五日。每个月的第一天是月圆日的隔天,相等于农历的十六日。
[2] 「亲爱的」(tāta 单数; tātā 複数或阴性)是一个很通用的称呼,常用于父子、兄弟、师徒之间。
[3] 中译按:一乌沙巴(usabha)等于八十分之一迦浮沓(gāvuta)

—— 摘自敬法尊者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