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双品•17,163偈《提婆达多的故事》

此世他受苦」这堂法的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精舍时所给,关系到提婆达多(Devadatta)。提婆达多的故事,从他出家到掉进大地里的完整详细叙述在《本生经》里说。在此,这只是概述。

当导师住在马拉人(Malla)的城镇「阿奴皮亚」(Anupiya)附近的「阿奴皮亚芒果园」时,有一天,八万家的亲戚看到如来的相而认出他,八万个年轻子弟约定:

「无论他是国王或佛陀,他将在刹帝利的围绕之下过活。」

在他们当中,多数都出家了。除了国王「巴帝亚」(Bhaddiya)、阿那律(Anuruddha)、阿难(Ānanda)、巴古(Bhagu)、奇米拉(Kimila, Kimbila)与提婆达多。见到这六个释迦族人还没有出家,就生起这样的话题:

「我们让自己的儿子出家了。我们想这六个人不是释迦的亲人,因此没有出家。」

后来释迦族人「大名」(Mahānāma)去找阿那律,说:「亲爱的,我们的家没有人出家。你应该出家,或我去出家。」

阿那律是娇生惯养、要什么都有的人,连「没有」(natthi)这句话都不曾听过。有一天,当他们六个刹帝利王子在玩玻璃球时,阿那律输了糕,就叫人(从家里)送糕来。他的母亲就准备了糕送过去。他们吃后再玩。阿那律却一再地输。他的母亲也送了三次糕。第四次时,她传话过去说「没有糕」(pūvā natthi)。他不曾听过「没有」这样的话。他想:「那一定是某种糕。」所以他就派人去,说:

「你们就把没有糕带来给我。(natthipūvaṁ me āharatha)」

他的母亲听到「他叫您给他没有糕」,就想:「我的儿子不曾听过『没有』这个字。然而,透过这个方法,我要让他知道那是什么事。」所以她就拿另一个金碗盖住一个空金碗,派人送过去。

那个城市的保护神们心想:「释迦王子阿那律(在过去世)是『安那巴拉』(Annabhāra)的时候,他把自己那份的饭供养给辟支佛『乌帕立塔』(Upariṭṭha)后,发愿说:『愿我不会听到「没有」这个字。愿我不知道食物是怎么生产的。』如果他看见这个空碗,我们就不能够进入天神的聚会,我们的头也会裂成七块。」

当时,他们用天糕装满那个碗。碗放在玻璃球场后,一打开它,糕的香味就遍满了整个城市。而且一把糕放里嘴里,七千条味觉神经都感到非常愉快。

他想:「我不是妈妈喜爱的孩子,以前她都不曾煮没有糕给我。从现在开始,我不吃其他糕了。」

回到家时,他问母亲:「妈妈,我是您喜爱的孩子,还是不喜爱的孩子。」

「亲爱的,就像对独眼的人来说,眼睛是他很喜爱的;同样的,你就像我的心,是我非常喜爱的。」

「那么,妈妈,为什么以前您都不曾煮没有糕给我?」

她就问侍童,说:「亲爱的,碗里有什么东西吗?」

他就告诉(她):「太太,碗里装满了糕,我不曾见过这样的糕。」

她想:「我的儿子是有功德的人,应该是在过去发过大愿。应该是天神们用糕装满了碗送过去。」

当时,儿子跟她说:「妈妈,从现在开始,我不吃其他糕了。妳就只煮没有糕给我好了。」

从那时起,每次儿子跟她说:「我想要吃糕。」

她就拿一个空碗,再拿另一个碗盖上去,然后把它送去。在他还住在家中的时期,都是天神们给他送糕。他连这个也不知道,怎么会知道出家是什么呢?因此,他问哥哥:

「什么是出家?」

哥哥回答:「剃除发须,穿上袈裟,睡在木枝做的席子或竹床,以及托钵过活。这就是出家。」

他说:「哥哥,我是娇生惯养的人。我不能出家。」

「那么,亲爱的,你就负责做工,住在家里。我们当中不可以连一个都没有去出家。」

当时,他问哥哥:「什么是做工?」

这个良家子弟连饭从哪里来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什么是做工呢?有一天,三个释迦王子讨论「饭从哪里来」。

奇米拉说:「从米仓来。」

当时,巴帝亚就跟他说:「你都不知道饭从哪里来。饭是从饭锅里来的。」

阿那律也说:「你们两个都不知道。饭是从有宝盖的金碗里来的。」

据说,在他们当中,有一天,奇米拉见到(人们把)米从米仓搬出来,就认为:「那些米是在米仓里生长的。」

有一天,巴帝亚见到(人们)从饭锅里拿饭出来,就认为:「(饭)就是从饭锅里出现的。」

然而,阿那律从来不曾见过(人们)为稻米去壳,也没见过(人们)煮饭,也没见过(人们)从饭锅里拿饭出来。他只见到已从饭锅里拿出来、摆在他面前的饭。所以他认为:「要吃饭的时候,饭就会从碗里出现。」

如是,他们三人连饭从哪里来都不知道。对于他所问的问题「什么是做工?」,他听到的答桉是「首先,需要犁田」等等年复一年要做的工作,他说:

「什么时候工作才会结束?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无忧无虑地享用财富?」

被告知工作是没完没了的,他就(跟哥哥)说:「那么你就住在家里,那不是我们的目的。」

他去找母亲,说:「妈妈,请允许我出家。」

她以各种方法拒绝了三次,最后说:「如果你的朋友巴帝亚王要出家,你就和他一起去出家。」

他就去找巴帝亚,说:「贤友,我的出家就依靠你了。」他用种种方法叫巴帝亚出家,终于得到巴帝亚承诺七天后和自己去出家。

从那天起,释迦王巴帝亚、阿那律、阿难、巴古、奇米拉和提婆达多这六个刹帝利,再加上第七人理发师优婆离(Upāli),他们享受像天神的成就七天。然后他们带着四部军队出去,就像要去公园一样。到达其他国家的境内时,他们命令军队回去,他们则进入其他国境。在那里,六个王子都把自己的饰物除下来绑成一包,把它给优婆离,说:

「优婆离,你回去。这些够你过活了。」

他跪倒在他们足下痛哭,但不能违抗他们的命令,所以还是起身拿了那包饰物回去。就在他们分开的时候,整个树林好像在哭泣,大地好像在震动。理发师优婆离走了一小段距离后,心想:

「释迦族人很凶残,他们会因为这些王子没有回去而把我杀掉。这些释迦王子舍弃了这样的荣华富贵,把这些无价的饰物看成像唾液那样丢掉,然后要去出家了。我更应该这么做。」

所以他就把包袱打开,把饰物拿出来挂在树上,说:「想要的人就拿去。」

然后就去到他们的面前。被问及「为什么你转回来」时,他就告诉他们那件事。接着,他们就带着他去到导师面前,说:

「尊者,我们释迦族人很骄傲。这个人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僕人,请您先给他出家。我们会向他顶礼等等。这样就能消除我们的我慢。」

他们让他先出家,然后自己才出家。在他们当中,巴帝亚尊者在雨安居期间就成为三明(阿罗汉tevijjo)。阿那律尊者证得天眼通,后来在听闻《大寻经》(Mahāvitakka Sutta, AN 8.30)时达到阿罗汉。阿难尊者证悟了须陀洹果。巴古长老和奇米拉长老后来提升了观禅而达到阿罗汉。提婆达多则达到凡夫的神通。

后来,导师住在憍赏弥时,如来和弟子僧团获得很大的利养与恭敬。人们手里拿着衣、药等等进入寺院,四处寻找八十大弟子坐的地方,问:

「导师在哪里?舍利弗长老在哪里?大目犍连长老在哪里?大迦叶长老在哪里?巴帝亚长老在哪里?阿那律长老在哪里?阿难长老在哪里?巴古长老在哪里?奇米拉长老在哪里?」

但却没有问:「提婆达多长老坐或站在哪里?」

他(提婆达多)心想:「我也是和他们一起出家的。他们是刹帝利出家人,我也是刹帝利出家人。但是人们手里拿着供养物品去找他们,却没有人提到我的名字。我可以和谁合作,让他对我生起信心,因此获得利养与恭敬?」

接着,他的心中有了这个想法:「这个频毗沙罗王在第一次见到(导师)时就和十一万人一起证悟了须陀洹果,我不能和他合作。也不能和憍萨罗王合作。但是,(频毗沙罗)王的儿子阿阇世王子(Ajātasattu kumāra)不知道人的好坏,我要和他合作。」

他从憍赏弥去到王舍城后,用神通把自己变化成一个年轻人,在手脚四肢上放了四条蛇,戴一条在颈项,放一条盘在头上,再放一条在一个肩膀上,如此穿戴着蛇,他从天空中下来,坐在阿阇世的大腿上。阿阇世感到害怕,问:

「你是谁?」

他说:「我是提婆达多。」

为了消除阿阇世的恐惧,他恢复自己的样子,穿着袈裟,拿着(双层)外衣和钵,站在他的面前,让他生起信心,因此获得了利养与恭敬。受到利养与恭敬征服,他想:「我将照顾(=领导)比丘僧团。」一旦生起了这个邪恶的念头,他的神通即刻消失。当时导师在竹林精舍向有王在内的群众教法。提婆达多顶礼导师后,从座位起身,合掌说:

「尊者,现在世尊已经衰老、年事已高、年纪很老了,愿他不必再操心地享受现法乐住。我将照顾比丘僧团,请您把比丘僧团交给我管。」

被导师用「吃唾液」这个形容词来拒绝他后,他感到不高兴。这是他第一次对如来怀恨,然后他就离开了。

接着,世尊叫(舍利弗尊者)在王舍城做了(有关提婆达多的)宣布。提婆达多想:「现在我被乔达摩沙门舍弃了。我要找他麻烦。」

他去找阿阇世,说:「王子,以前的人很长寿。但是现在却短命。这可能会让你还是王子时就死了。所以,王子,你应该杀死父亲后做王,我则杀死世尊后做佛。」

他帮阿阇世当上国王后,派人去杀如来,但那些人都证悟须陀洹果回来。所以他自己爬上灵鸠山,心想:「我自己来夺取乔达摩沙门的性命。」就推了一块石头下山,却造了让佛陀出血的业。

以这个方法也不能杀死(佛陀),接着他放(醉象)「那拉奇里」(Nāḷāgiri)。象冲来时,阿难长老为导师舍弃自己的生命,去站在(导师的)前面。导师降服了象后,离开城市,去到寺院。吃了无数千个优婆塞带来的大供养后,他向那天到来聚会的一亿八千万个王舍城居民给予次第的开示,让八万四千个众生了悟法。他听到(比丘们)赞叹(阿难)长老的美德:

「啊,阿难尊者有很大的美德!那样的大象冲来时,他为导师舍弃自己的生命,去站在(导师的)前面。」

(佛陀)说:「诸比丘,不只是现在,以前他也为我舍弃生命。」

在比丘们的请求下,他说了《小天鹅本生经》(Cūḷahaṁsa Jātaka 502; 533)、《大天鹅本生经》(Mahāhaṁsa Jātaka 534)和《螃蟹本生经》(Kakkaṭaka Jātaka 267)。

提婆达多的作为没有因为怂恿杀死国王而导致众所周知,也没有因为派杀手或推下石头而众所周知,但却因为放大象那拉奇里而恶名昭彰。当时,大众很激愤地说:

「就是提婆达多杀死国王、派杀手与推下石头。现在他再放那拉奇里。国王怎么跟这么邪恶的人在一起?」

国王听到大众的话后,就把五百个(煮食物给提婆达多等的)饭锅拿掉,不再护持他。当他来到城里的住家时,人们连食物也没有供养给他。失去了利养与恭敬,他决定透过欺诈来维生。他去找导师要求五事,世尊拒绝说:

「够了,提婆达多。谁想要的话,他可以选择成为丛林住者……。」

「贤友,谁的话比较殊胜?是如来的话还是我的话?我是这样说的:『善哉,尊者,比丘们应该终生都住在丛林、托钵食、穿粪扫衣、住在树下、不吃鱼和肉。』想要解脱的人就跟我来。」

(提婆达多这么)说后就离开。听了他的话,有一些新出家、钝智的(比丘)说:

「提婆达多说得好,我们和他一起过活。」

所以就和他在一起。他和五百比丘以五事来说服大众,包括强硬派与心清净的人。他透过向许多家庭讨食物来过活。他致力于分裂僧团。世尊问他:

「是真的吗,提婆达多?据说你致力于分裂僧团及分裂教理?」

提婆达多回答:「是真的,世尊。」

佛陀以「提婆达多,分裂僧团很严重」等等的话来教诫他。被导师以这样的话教诫时,他不接受就离开了。见到阿难尊者在王舍城托钵,他(向阿难尊者)说:

「从今天起,贤友阿难,我将和世尊及比丘僧团分开来做布萨(=诵戒)及僧羯磨。」

长老把这件事告诉世尊。知道这件事后,导师生起了法悚惧,心想:「提婆达多在做对人天无益、会让自己在阿鼻地狱受苦的业。」(想后,佛陀诵出《法句经》偈163:)

163. Sukarāni asādhūni attano ahitāni ca;
        Yaṁ ve hitañca sādhuñca taṁ ve paramadukkaraṁ.
        对自己无益的坏事,是很容易做的,
        对自己有益的好事,的确是最难做。

说了这个偈子后,他再有感而发地说出这个自说语:

        Sukaraṁ sādhunā sādhu, sādhu pāpena dukkaraṁ;
        Pāpaṁ pāpena sukaraṁ, pāpam∙ariyehi dukkaraṁ.
        善人易做善事,恶人难做善事;
        恶人易做恶事,圣人难做恶事。
           ── Udā. 48; Cūḷava. 343

布萨日时,提婆达多和自己的随众坐在一端,说:「谁同意这五事的,请他拿票。」没什么感恩心的五百个瓦济人新比丘拿了票。分裂僧团后,他带着那些比丘去象头山。听到他去了那里,导师派两位上首弟子去把那些比丘带回来。他们两人去到那里,以教法神通和显现神通来指导那些比丘,让他们得饮不死,然后带着他们从空中回来。客卡利卡(Kokālika)(去叫醒提婆达多)说:

「起来,贤友提婆达多,那些比丘被舍利弗和目犍连带走了。你不听我的话『你不要相信舍利弗和目犍连』。舍利弗和目犍连有邪恶的意图。他们被邪恶的意图控制。」

说后,他就用膝盖勐击(提婆达多的)心脏,让提婆达多立刻口吐热血。

比丘们见到舍利弗尊者在比丘僧团围绕之下从空中到来,他们说:

「尊者,舍利弗尊者去的时候只有自己和另一人,现在却很光彩地带着一大群随众回来。」

导师说:「诸比丘,舍利弗不只是现在很光彩。以前他投生为动物时,我的儿子也很光彩地回到我的面前。」接着,他说了这个本生故事(《相鹿本生经》经11):

行为友善的具戒者能达到目的;
你看,相带领一群亲戚回来了;
但你看这个阿黑却失去了亲戚。

比丘再说:「尊者,据说提婆达多叫两位上首弟子坐在他两边,模仿您,说:『我将以佛陀的优雅来教法。』」「诸比丘,不只是现在,以前他也致力于模仿我,但却做不到。」接着佛陀再说其他《本生经》:

「英雄你见到吗,我的丈夫聪明,
其颈项像孔雀,声音甜美的鸟?」

「聪明硬是要模仿,那常以生鱼为食
水与陆两栖的鸟,结果被水草缠死。」
——《英雄本生经》(Vīraka Jātaka 204)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基于同样的因缘,导师如此说了其他本生经:

此鸟在森林里过活,啄击无实心的树枝,
一旦啄击实心刺槐,其头即于该处破裂。
—— Kandagalaka Jātaka 210

你的脑已消失,你的头已破裂,
所有肋骨粉碎,今天你真照耀。
—— Viroca Jātaka 143

接着,再针对「提婆达多不感恩」这个话题说《鸟本生经》(Sakuṇa Jātaka 308):

「我们已经尽了力,为你做了该服务,
礼敬你了兽中王,我们或可得什么?」

「我是一个嗜血者,常做的是残酷事,
你入我的虎牙中,还活已是得太多。」

再针对提婆达多要谋杀他,佛陀说了《羚羊本生经》(Kuruṅgamiga Jātaka 21):

羚羊对此很熟悉,吉叶树你会丢果,
我去其他吉叶树,你的果我不喜欢。

另一天,当人们讨论「提婆达多失去了利养恭敬和沙门身份两者」,佛陀说:「诸比丘,提婆达多不只是现在遭遇损失,以前他也遭遇这样的损失。」接着佛陀说了《双重损失本生经》(Ubhatobhaṭṭha Jātaka 139):

双眼毁了衣服没了,友人家中起了争执;
在水中及在陆地上,你的作业两者皆毁。

如是,住在王舍城时,佛陀说了许多有关提婆达多的本生经。然后从王舍城去到舍卫城,住在衹陀林。提婆达多则病了九个月。后来他想要见导师,就跟自己的弟子们说:

「我想要见导师,你们让我见他。」

他们回答说:「还健壮的时候,你和导师为敌,我们不要带你去那里。」

「你们不要毁了我。我的确曾经对导师怀恨,但是导师对我连犹如发尖那一小点的恨意也没有。」

世尊的确是如此:

对于杀手提婆达多,对于指曼这个强盗,
对于护财[1]与罗候罗,他都以平等心对待。
—— Apa.thera 1.1.585; Mi.pa. 6.6.5

他一再地请求:「请你们带我去见世尊。」

终于他们把他放在床上,抬着他出发。听到他的到来,比丘们告诉导师:

「尊者,据说提婆达多为了要见您而来了。」

「诸比丘,在这一生,他将无法再见到我。」

据说自从提婆达多请求五事那时起,他就不能再见到佛陀。这是一个定律。

「他已经来到某某地方和某某地方了,尊者。」

「他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但他是不能见到我的。」

「尊者,他已经来到距此一由旬的地方……半由旬……一迦浮沓,他已经来到衹陀林的池塘附近,尊者。」

「即使他进入衹陀即使他进入衹陀林里面,他也不能见到我。」

把提婆达多抬到衹陀林的池塘边时,他们把床放下来,就下去池塘洗澡。提婆达多则从床上起来,把两足放在地上坐着。他的双足沉进地里。他逐渐地沉进地里,开始是沉到足踝,接着沉到双膝、沉到腰、沉到胸,沉到颚骨碰到地时,他说了这个偈子(Mi.pa. 4.1.3):

以这些骨及生命,我前去归依佛陀:
至上人诸神之神,应调之人的御者,
他透彻知见一切,具备一百种福相。

据说,预见到这件事后,如来让提婆达多出家。如果他不出家,他会作为居士造了重业,但不能造下未来解脱轮迴的因缘。然而,出家后,即使还会造下重业,但却能造下未来解脱轮迴的因缘。因此导师让他出家。从现在起再过十万大劫,他将会成为辟支佛,名叫「阿替沙拉」(Aṭṭhissara)。

沉入地里后,他投生到阿鼻地狱。由于他伤害了静止不动的佛陀,所以他也变成静止不动,遭受折磨。在一百由旬大的阿鼻地狱里,他的身体也一百由旬高。他的头到耳朵的部份陷进上面的铁盖,双足到足踝的部份沉进下面的铁地。一支粗如大棕榈树干的铁枪从西面的墙壁出来,刺穿他的背部,从胸部出来,进入东面的墙壁。另一支铁枪从南面的墙壁出来,刺穿他的右边,从左边出来,进入北面的墙壁。另一支铁枪从上面的铁盖出来,刺穿他的头,从下部出来,进入铁地。他就是这样静止不动地遭受所磨。

比丘们讨论:「提婆达多已经来到了这个地方,却不能见到导师,就沉进地里。」

导师说:「诸比丘,他不只是现在伤害我后沉进地里,以前他也一样沉进地里。」

为了阐明该沉进地里的事,他讲了一个过去世的故事。当时他是象王,他把一个迷路的人背在背上,载到安全的地方。但这个邪恶的人回来三次,把牠的象牙尾端和中间部分锯掉后,第三次时连象牙根部也锯掉。当他离开伟人的视线后,他就沉进地里:

Akataññussa posassa niccaṁ vivaradassino
Sabbaṁ ce pathaviṁ dajjā n’eva naṁ abhirādhaye.
对于不感恩的人,永远只见不足者,
虽给他整个大地,他还是不会满意。
—— 具戒象本生经 Sīlavahatthi Jātaka 72

说了这个本生经后,为了说明人们一再提起的同一件事,他讲了《忍辱主义者本生经》(Khantivādi Jātaka 313),当自己是忍辱主义者(Khantivādi)时,卡拉补王(Kalābu Rāja后来的提婆达多)伤害他后沉进地里;以及讲了《小护法本生经》(Cūḷadhammapāla Jātaka 358),当自己是小护法时,大帕塔帕王(Mahāpatāpa Rāja后来的提婆达多)伤害他后沉进地里。

提婆达多沉进地里时,大众感到非常高兴,高举旗幡,竖立香蕉树,摆设装满的水壶,大事庆祝,说:

「这是我们的大收获。」

人们告诉世尊这件事。世尊说:

「诸比丘,不只是现在大众对提婆达多之死感到满意,以前大众也一样感到满意。」

接着佛陀讲了《大黄本生经》(Mahāpiṅgala Jātaka 240)来阐明为什么大众对波罗奈城的大黄王(Mahāpiṅgala Rāja)、所有人都讨厌的邪恶粗野之王的死亡感到满意:

「所有的人都被黄王伤害,
他死了大家都恢复信心,
是否那个黄眼对你亲切,
守门人呀为何你在哭泣?」

「那个黄眼对我并不亲切,
我是害怕他会回来这里;
从此去后他会伤害死王,
被伤害后就会派他回来。」

比丘们问导师:

「尊者,提婆达多现在投生到哪里了?」

「在阿鼻大地狱里,诸比丘。」

「尊者,于此世活着受苦后,他又投生到遭受痛苦的地方。」

「是的,诸比丘,放逸的人,无论是出家人或在家人,在两处都遭受痛苦。」

说后,他再诵出这个偈子:

17. Idha tappati, pecca tappati,
      pāpakārī ubhayattha tappati;
      ‘Pāpaṁ me katan’ti tappati,
      bhiyyo tappati duggatiṁ gato.
      此世他受苦,来世他受苦,
      造恶者在两处都遭受痛苦。
      想到「我造了恶」时他痛苦。
      去到恶趣时,他更加痛苦。

于此,「此世他受苦」(idha tappati):此世,他因为业而被忧愁折磨受苦。

来世」(pecca):在其他世间,他因为果报而被极其剧烈的地狱之苦折磨受苦。

造恶者」(pāpakārī):造作了种种恶业的人。

于两处」(ubhayattha):在两处遭受上述的折磨。

我造了恶」(Pāpaṁ me kataṁ):因为业的折磨,他想到「我造了恶」而受苦。这种折磨还是小事,当他被果报折磨,去到恶趣时,他更加痛苦,因为遭受极其剧烈的折磨而痛苦。

偈子结束时,许多人成为了须陀洹圣者等等。这堂法的开示对大众有益。

(完)


————————————————————
[1] 中译按:醉象那拉奇里后来又名为「护财」(Dhanapāla)。

—— 摘自敬法尊者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