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双品•18偈《开心女的故事》

此世他快乐」这堂法的开示是导师住在衹陀林时所讲,关系到「开心女」(Sumanādevī)。

在舍卫城,每天有两千个比丘在给孤独长者的家里用餐,在毗舍佉大优婆夷家里也一样。在舍卫城,如果有谁想要做布施,他会得到他们两人的同意后才做布施。为什么呢?(若有人)问:

「给孤独长者或毗舍佉有来你们的供养堂吗?」

你答:「他们没来。」

即使你花了十万来做布施,他们(比丘们)还是批评,说:

「这是什么布施?」

他们两人的确非常了解比丘僧团的喜好及什么才是适当的,所以在他们的安排之下,比丘们能够吃到美味的食物。因此,所有想要做布施的人都会带着他们去。这导致他们(两人)没有办法在自己的家里亲自供养食物给比丘们。因此,毗舍佉想:

「谁能顶替我的位子来服侍比丘僧团?」

如此思惟时,她见到儿子的女儿,所以就指派她顶替自己的位子。从此其孙女就在她的家里供养食物给比丘僧团。

给孤独长者也指派其长女大善贤(Mahāsubhaddā)。为比丘们服务时,她听闻佛法成了须陀洹,后来(结婚)去了夫家。接着,他就指派小善贤(Cūḷasubhaddā)。她也同样地服务,听法成了须陀洹,后来(结婚)去了夫家。接着,他就指派幼女开心女(Sumanadevī)。她则在听法后达到了斯陀含果。

但在她還是個少女時,就因為生病感到不舒服而斷食。她想要见父亲,就叫人请他来。当时他在某间供养堂,听到她的讯息就去(见她),说:

「妳怎样了,亲爱的女儿开心?」

她则跟他说:「怎么了,亲爱的弟弟?」

「妳怎么胡言乱语,亲爱的女儿?」

「我不是胡言乱语,亲爱的弟弟。」

「妳害怕是吗,亲爱的女儿?」

「我不害怕,弟弟。」

这么说后,她就去世了。虽然他是须陀洹,却不能忍受因为女儿去世而生起的悲伤。处理好女儿的尸体后,他哭着去到导师面前。导师说:

「居士,你怎么痛苦、不开心、泪流满面地来?」

他说:「尊者,我的女儿开心女去世了。」

「你为什么悲伤?一切人不是总有一天会死的吗?」

「尊者,这个我知道。我的女儿拥有如此圆满的惭愧心,但是在死亡时,却不能保持正念,胡言乱语地死去。我就是因此而感到非常悲伤。」

「她说了什么,大财主?」

「尊者,我称呼她:『亲爱的女儿,开心。』她就跟我说:『怎么了,亲爱的弟弟?』『妳怎么胡言乱语,亲爱的女儿?』『我不是胡言乱语,亲爱的弟弟。』『妳害怕是吗,亲爱的女儿?』『我不害怕,弟弟。』这么说后,她就去世了。」

世尊就跟他说:

「大财主,你的女儿不是胡言乱语。」

「那么,尊者,为什么她会这么说?」

「因为你是她的弟弟。居士,你的女儿在道果方面比较老。你是须陀洹,你的女儿则是斯陀含。因为她在道果方面比较老,所以她如此跟你说。」

「是这样吗,尊者?」

「是这样,居士。」

「现在她投生到哪里了,尊者?」

「兜率天,居士。」

「尊者,我的女儿此世在亲戚中快乐地过活。从这里走后,又投生到快乐的地方。」

导师就跟他说:

「是的,居士,不放逸的人,无论是在家人或出家人,在此世与其他世都快乐。」

说后,他再诵出这个偈子:

18. Idha nandati, pecca nandati,
      katapuñño ubhayattha nandati;
      ‘Puññaṁ me katan’ti nandati,
      bhiyyo nandati suggatiṁ gato.
      此世他快乐,来世他快乐,
      行善者在两处都感到快乐。
      想到「我造了福」时他快乐。
      去到善趣时,他更加快乐。

此中,「于此」(idha):于此世,他因为业的快乐而快乐。「来世」(pecca):于其他世,他因为果报的快乐而快乐。「行善者」(katapuñño直译为「造福者」):造作各种善业的人。「于两处」(ubhayattha):于此世,想到「我造了善,我没有造恶」时,他感到快乐;于他世体验果报时,他也快乐。「我造了福」(Puññaṁ me kataṁ):于此世快乐的人想到「我造了福」时,心中充满喜悦,因为业的快乐而快乐。「更加」(bhiyyo):因为果报的快乐,去到善趣时,他在兜率天享受五亿七千六百万年的天界成就,因而感到非常快乐。

偈子结束时,许多人成为了须陀洹圣者等等。这堂法的开示对大众有益。

(完)

—— 摘自敬法尊者译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