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双品•19-20偈《两个朋友比丘的故事》
「即使背诵许多经」这堂法的开示是导师住在衹陀林时所讲,关系到两个朋友。
在舍卫城的居民当中,有两个良家子弟是朋友。他们去寺院听了导师教法后,就舍弃了欲乐,把生命奉献给(佛教)去出家。
跟随教授师和戒师过了五年后,他们去找导师,问有关教法的义务。听到详细解释有关修行观禅的任务(vipassanādhura)和学习经教的任务(ganthadhura)后,其中一个说:
「尊者,我年纪老了才出家,我没有能力完成经教的任务,但我将完成观禅的任务。」
他请导师教导达到阿罗汉的观禅任务。在精进不懈地修行之下,他达到阿罗汉,同时具备四无碍解智。另一个则说:
「我将完成经教的任务。」
他渐次地学完了三藏──佛陀之言。无论去到哪里,他都说法,吟诵经文。他教导五百个比丘,而且是十八大群比丘的教授师。
比丘们向导师学了业处后,去到另一个长老(比较老的那一个)的住处,遵从他的教诫,达到了阿罗汉。然后他们顶礼长老,说:、
「我们想见导师。」
长老说:
「你们去吧,贤友。请你们以我的名誉礼敬导师和八十大长老。也跟我的朋友长老说:『我们的教授师顶礼您。』」
那些比丘去到寺院,顶礼导师和八十大长老后,去到经教长老面前,说:
「尊者,我们的教授师顶礼您。」
长老问:「他名叫什么?」
他们说:「是您的朋友比丘,尊者。」
如是,(阿罗汉)比丘一而再地派人传话给长老,自己只用了一点的时间来学经教,后来就不能再学了。
听到「尊者,我们的教授师顶礼您」,(经教)长老问:
「他名叫什么?」
他们说:「是您的朋友比丘,尊者。」
长老问:「你们跟他学了什么?学了长部等,还是学了某一部?学了三藏还是一藏?」
接着他想:「他连四句的偈子也不会。出家后,他拿了粪扫衣就进入森林,得到了许多弟子。他来的时候,我要问他问题。」
后来(阿罗汉)长老来见导师。他把钵和袈裟存放在朋友长老那里,然后去顶礼导师和八十大长老,再回到朋友的住处。他的朋友向他尽了义务后,拿了一张一样大的椅子坐下来,心想:
「我要问他问题。」
就在那个刹那,导师想:
「这个人如此为难我的儿子后,将会投生到地狱。」
基于悲愍心,导师做得像是在寺院里巡视,去到他们坐的地方,坐在为佛陀准备好的座位。
无论在哪里,比丘们要坐的时候,他们会先准备好佛陀的座位,然后才坐下来。因此导师就坐在平时就准备好的座位。
这么坐着时,他问经教比丘关于初禅的问题,但(后者)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导师再问第二禅等等色与无色的八定。经教长老连一个问题也不能回答。另一个长老则回答所有问题。
接着,导师再问经教长老须陀洹道。经教长老不能回答。导师就问漏尽长老。长老回答了。导师欢喜地说:
「善哉,善哉,比丘。」
接着他问有关其余的道的修行问题。经教长老连一个问题也不能回答。漏尽长老则每问必答。四次导师都向他说「善哉」。
听到(导师这么说),地居神等等,直到梵天神,以及龙和金翅鸟都说「善哉」。听到此赞扬,经教长老的弟子们和同住们埋怨导师,说:
「为什么导师这么做?他赞扬什么都不知道的年老长老四次,却没有赞扬我们那背熟所有经教的老师、五百比丘的领导。」
当时,导师问他们:
「诸比丘,你们在说什么?」
被告知那件事时,导师说:
「诸比丘,在我的教法里,你们的教授师就像为了薪水而顾牛的人。然而,我的儿子则能够随自己所喜享用五种牛的产品。」
说后,他再诵出(以下)这些偈子:
偈子结束时,许多人成为了须陀洹圣者等等。这堂开示对大众有益。
在舍卫城的居民当中,有两个良家子弟是朋友。他们去寺院听了导师教法后,就舍弃了欲乐,把生命奉献给(佛教)去出家。
跟随教授师和戒师过了五年后,他们去找导师,问有关教法的义务。听到详细解释有关修行观禅的任务(vipassanādhura)和学习经教的任务(ganthadhura)后,其中一个说:
「尊者,我年纪老了才出家,我没有能力完成经教的任务,但我将完成观禅的任务。」
他请导师教导达到阿罗汉的观禅任务。在精进不懈地修行之下,他达到阿罗汉,同时具备四无碍解智。另一个则说:
「我将完成经教的任务。」
他渐次地学完了三藏──佛陀之言。无论去到哪里,他都说法,吟诵经文。他教导五百个比丘,而且是十八大群比丘的教授师。
比丘们向导师学了业处后,去到另一个长老(比较老的那一个)的住处,遵从他的教诫,达到了阿罗汉。然后他们顶礼长老,说:、
「我们想见导师。」
长老说:
「你们去吧,贤友。请你们以我的名誉礼敬导师和八十大长老。也跟我的朋友长老说:『我们的教授师顶礼您。』」
那些比丘去到寺院,顶礼导师和八十大长老后,去到经教长老面前,说:
「尊者,我们的教授师顶礼您。」
长老问:「他名叫什么?」
他们说:「是您的朋友比丘,尊者。」
如是,(阿罗汉)比丘一而再地派人传话给长老,自己只用了一点的时间来学经教,后来就不能再学了。
听到「尊者,我们的教授师顶礼您」,(经教)长老问:
「他名叫什么?」
他们说:「是您的朋友比丘,尊者。」
长老问:「你们跟他学了什么?学了长部等,还是学了某一部?学了三藏还是一藏?」
接着他想:「他连四句的偈子也不会。出家后,他拿了粪扫衣就进入森林,得到了许多弟子。他来的时候,我要问他问题。」
后来(阿罗汉)长老来见导师。他把钵和袈裟存放在朋友长老那里,然后去顶礼导师和八十大长老,再回到朋友的住处。他的朋友向他尽了义务后,拿了一张一样大的椅子坐下来,心想:
「我要问他问题。」
就在那个刹那,导师想:
「这个人如此为难我的儿子后,将会投生到地狱。」
基于悲愍心,导师做得像是在寺院里巡视,去到他们坐的地方,坐在为佛陀准备好的座位。
无论在哪里,比丘们要坐的时候,他们会先准备好佛陀的座位,然后才坐下来。因此导师就坐在平时就准备好的座位。
这么坐着时,他问经教比丘关于初禅的问题,但(后者)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导师再问第二禅等等色与无色的八定。经教长老连一个问题也不能回答。另一个长老则回答所有问题。
接着,导师再问经教长老须陀洹道。经教长老不能回答。导师就问漏尽长老。长老回答了。导师欢喜地说:
「善哉,善哉,比丘。」
接着他问有关其余的道的修行问题。经教长老连一个问题也不能回答。漏尽长老则每问必答。四次导师都向他说「善哉」。
听到(导师这么说),地居神等等,直到梵天神,以及龙和金翅鸟都说「善哉」。听到此赞扬,经教长老的弟子们和同住们埋怨导师,说:
「为什么导师这么做?他赞扬什么都不知道的年老长老四次,却没有赞扬我们那背熟所有经教的老师、五百比丘的领导。」
当时,导师问他们:
「诸比丘,你们在说什么?」
被告知那件事时,导师说:
「诸比丘,在我的教法里,你们的教授师就像为了薪水而顾牛的人。然而,我的儿子则能够随自己所喜享用五种牛的产品。」
说后,他再诵出(以下)这些偈子:
19. Bahum’pi ce saṁhita bhāsamāno
na takkaro hoti naro pamatto
Gopo’va gāvo gaṇayaṁ paresaṁ
na bhāgavā sāmaññassa hoti.
即使他背诵了许多经典,
放逸的人并不依它实行,
就像牧牛人数别人的牛,
没得分享沙门生活的份。
20. Appam’pi ce saṁhita bhāsamāno
dhammassa hoti anudhammacārī
Rāgañca dosañca pahāya mohaṁ
sammappajāno suvimuttacitto
Anupādiyāno idha vā huraṁ vā,
sa bhāgavā sāmaññassa hoti.
即使只背诵少许经典,
依法者真正依法实行,
他舍弃了贪和嗔和痴,
具正知及心完全解脱,
不执着于今生与来世,
他得到沙门生活的份。
偈子结束时,许多人成为了须陀洹圣者等等。这堂开示对大众有益。
(完)
—— 摘自敬法尊者译本 ——
双品的注释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