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双品•2偈《闪亮耳环的故事》

第二个偈子也以「诸法以意为前导」开始,也是在舍卫城说的,关系到「闪亮耳环」(Matthakundali)。

据说,在舍卫城里住着一个婆罗门,名叫「从来不给」(Adinnapubbaka)。他从来不给任何人任何东西,这是为什么人们叫他做「从来不给」。他有一个亲爱、令他欢喜的独生子。有一次,他想做一对首饰送给他的儿子。但他知道,如果请金匠来打造,他就必须用米来付费,因此他就自己打金,做了一对闪亮亮的耳环,送给他的儿子。因此他的儿子得到了「闪亮耳环」这个绰号。

他的儿子十六岁时患上了黄疸病。他的母亲看着儿子,说:「婆罗门,你的儿子生病了,带他去给医生治病吧。」

「太太,如果我请医生来,我必须用米来付他医药费。你根本就不理我的财富会损失。」

「那么,婆罗门,你要怎么做?」

「我会找个不会损失财富的方法来处理。」

所以他去找一些医生,问道:「对于如此这样的病,一般上你们会开什么药?」他们就跟他说这样那样的树皮等等。

他就去採来了这些东西,做药给儿子。然而,不管他怎么做,他的儿子的情况越来越糟糕,终于没有救了。看到儿子非常虚弱了,婆罗门就请了个医生来。医生看了看那男孩,说:

「我有事情要办,你请别的医生来医他吧。」

如此拒绝医治后,他就离开了。婆罗门明白他的儿子就要死了。他想:「所有来见这男孩的人将会看到我家里的财富,所以我应该把他放到外面。」所以他把儿子抱到屋外,把他放在屋外的骑楼底。

当天凌晨,世尊从大悲定出定后,为了看有哪些良家子弟曾经在过去佛时代做了增上行,善根已经成熟,已经准备好受法,他就以佛眼观察世间,把智网遍布一万个世界。躺在屋外骑楼底的「闪亮耳环」马上出现在他的智网里。一见到他,导师就知道他是从屋里被抱出来放在那里的,他想:「是否有让我去那里的因缘?」他见到这样:

「这个年轻人对我生起净信心后死亡,死后投生到三十三天界的一个三十由旬的黄金宫殿里,拥有一千个仙女。该婆罗门则会把他的尸体火化,及去火葬场哭泣。该神会看着自身,身体三迦浮沓[1]高,穿戴着六十车的首饰,被一千个仙女围绕着,思惟:『是什么业让我获得这样辉煌的成就?』他将会知道那是因为对我生起净信而获得这样的成就。他将会对自己说:『这个婆罗门因为害怕损失财富而没有给我医病,现在却去火葬场哭。我要改变他的态度。』他将化身为『闪亮耳环』去找哭泣的父亲,在离开火葬场不远处,倒在地上哭泣。

该婆罗门会问他:『你是谁?』他会回答:『我是你的儿子闪亮耳环。』『你投生到哪里?』『三十三天界。』该婆罗门会问他:『你做了什么善业?』闪亮耳环会说,他是因为对我生起净信而投生到三十三天。该婆罗门会问我:『是否有人因为对您生起净信而投生到天界?』我会回答他:『不是以百计,不是以千计,不是以十万计,而是无数。』然后我会唸一个法句经的偈子。该偈子唸完时,有八万四千个众生了悟法。闪亮耳环将会证得须陀洹果,婆罗门『从来不给』也一样。所以,因为这个孩子,许多众生将会了悟法。」

导师知道这一切。因此,隔天早上,在照顾身体所需后,导师在一大群比丘跟随之下来舍卫城托钵,次第地走,来到了该婆罗门的家的门口。当时,闪亮耳环面朝屋内躺着。导师知道他没有见到他,便散发出一道光。该年轻人想:

「这是什么光?」

转过头来,躺着看到导师,他想:

「因为盲目愚蠢的父亲,我失去拜见这样光辉的佛陀的机会,也不能服侍他,不能供养他,也不能听法。现在,我连手也控制不了。没有其他事能做了。」

他即在心里生起净信。导师想:「这就够了。」然后离开。

当如来走出他的视线外时,他就带着净信心死亡,就像从睡眠中醒过来一样,他投生到天界一个三十由旬大的黄金宫殿里。该婆罗门把儿子的尸体火化了。他常去火葬场哭泣。他每天都去火葬场,哭泣道:

「我的独生子在哪里?我的独生子在哪里?」

该天子看着自身,思惟:「是什么业让我获得这样的成就?」

他知道那是因为对导师生起净信。他说:

「我生病时,这个婆罗门没有给我医病,现在却去火葬场哭。我要改变他的态度。」

他化身为「闪亮耳环」,去到离开火葬场不远处站着,挥着双手哭泣。

该婆罗门看见他,心想:「我是为儿子伤心而哭泣,他又是为了什么而哭?我要去问他。」因此,他以这个偈子来问:

身体庄严,闪亮耳环,戴着花饰,涂上黄檀,
挥着双手,你在哭泣,在森林中,你为何苦?

该年轻人说:

散发光芒,纯金所造,马车之身,我得一个,
它的双轮,我找不到,因此而苦,我命休矣。

当时,婆罗门跟他说:

用金打造,宝石所造,用铜打造,或银所造,
跟我说吧,幸运青年,一双车轮,我会给你。

听了这话,年轻人想:「这个婆罗门没有给儿子药。但见到我长得像他的儿子,他哭着说:『我(给你)做黄金等所造的马车轮。』我要降服他的傲气。」

所以他说:「你能做给我多大的一双车轮?」

(婆罗门)答道:「你想要多大,我就做多大。」

他就讨:「我要月亮和太阳,把它们给我。」

该年轻人向他说,日月两者是兄弟,
我的马车金所造,配此双轮光照耀。

当时,婆罗门跟他说:

年轻人你是愚人!你想要的不可得,
我想你将会死掉,日月你绝得不到。

当时,年轻人跟他说:「为看得见的哭泣是愚人,还是为看不见的哭泣是愚人?」

它们来去可看得见,街的两边可见其光,
死者已逝不复可见,于此哭泣谁更愚蠢?

听了这话,婆罗门想:「他说得有道理。」

年轻人啊,你说的真实,两个哭人,我确实更蠢,
就像小孩,为月亮哭泣,我哭死者,逝者岂可得?

说后,他因为年轻人的话而不再忧伤,及以以下的偈子来赞扬年轻人:

当我在燃烧,如火上加油,
你用水倒下,灭我一切苦。

你拔除了我的箭,在我心中的忧伤,
虽然我极度忧伤,我为子忧你解除。

我的忧箭已拔除,我已清凉且平静,
青年的话我听后,不再忧伤不再哭。

然后问他:「你是谁?」及说:

你是神或干达婆,或帝释蒲林达达[2]
你是谁及谁的儿,我应怎样称呼你?

年轻人答道:

你为他流泪及为他哭,在火葬场火化的儿子,
我造了一个善业之后,成为三十群众一分子。

接着婆罗门跟他说:

我没见到你在自家 , 有做布施或多或少,
或曾持守布萨八戒,透过何业你去天界?

年轻人说:

当我生病,遭受病苦,身受病磨,躺在家时,
我见佛陀、超越疑惑、善逝无垢、智慧超群。
满心欢喜,以净信心,我向如来,合掌礼敬,
我所做的,是这善业,死后成为,三十之群。

当年轻人这么说时,婆罗门的全身遍满了喜。他以以下的偈子表露该喜悦:

真是奇妙真了不起,合掌之业有此果报,
以欢喜意及净信心,我今日即归依佛陀。

接着,年轻跟他说:

今日你就以净信心,归依佛陀及法及僧;
同样也要受持五戒,善持不断且无破损,
立刻远离杀害生命,世间不给之物不取,
不喝酒及不说妄语,知足于自己的妻子。

婆罗门同意地说:「好的。」再说以下的偈子:

夜叉你是愿我幸福,天神你是愿我得益,
我会依你的话来做,你是我的指导老师。

我归依佛陀及无上法,以及归依人天的僧团。
我立刻远离杀害生命,世间不给之物我不取,
我不喝酒及不说妄语,我知足于自己的妻子。

接着,天子跟他说:

「婆罗门,你的家里有许多的财富。去见导师后,你应做供养,听法,发问。」

这么说后,他就从那里消失了。

婆罗门回到家后,就跟妻子说:

「太太,今天我要邀请乔达摩沙门来,及问他问题,你去准备招待。」

说后,他就去到寺院,没有礼敬导师,也没有表示欢喜,就站在一旁,说:

「乔达摩大师,请同意今天和比丘僧团来我家用餐。」

导师同意了。一得到导师的同意,他就赶回家准备丰盛的主食与非主食。

导师在比丘僧团陪同之下来到他的家,坐在已经准备好的座位。婆罗门很恭敬地服侍他。当时有一大群人聚集在那里。据说,每当执持邪见的人邀请如来,就会有两群人到来聚集。执持邪见者聚在那里,想:

「今天,我们将会见到乔达摩沙门被问到起苦恼。有正见者聚在那里,想:「今天,我们将会见到佛陀的力量、佛陀的光辉。」

(如来)用完餐后,婆罗门走近如来,坐在一个比较低的座位,问这样的问题:

「乔达摩大师,是否有人既没有供养您,也没有礼敬您,没有听法,没有受持布萨戒,而只是因为对您生起净信心就投生到天界?」

「婆罗门,你为什么要问我。你的儿子『闪亮耳环』不是已经告诉你,他自己是因为对我生起净信心而投生到天界吗?」

「什么时候,乔达摩大师?」

「今天你去火葬场哭时,不是见到有个年轻人在不远处挥着双手哭泣吗?你不是跟他说『身体庄严,闪亮耳环,戴着花饰,涂上黄檀』吗?」

接着导师说出他们两人的对话,以及说「闪亮耳环」的整个故事。

就因为这个缘故,导师说出佛语:

「婆罗门,不是一百,不是两百,因为对我生起净信心而投生到天界的人是无数的。」

当时,有许多人不认同。导师知道有人不认同,所以他决意:「闪亮耳环天子和他的宫殿来这里。」

当时,戴着天界的首饰、身体三迦浮沓大的闪亮耳环天子从宫殿下来,顶礼导师后,站在一旁。接着,导师问他:

「你造了什么业让你得到这样的成就?」

再说此偈:

天神,你的美丽极其超凡,
站着像药星照耀一切方向;
我问你,拥有大威力的神,
做人时你做了什么福业?

「尊者,因为对您生起净信心,我得到这项成就成为天子。」

「你是因为对我生起净信心而得此成就?」

「是的,尊者。」

大众看着天子,赞叹道:

「佛陀的功德真奇妙。『从来不给』婆罗门的儿子没有做过其他福业,只是对导师生起净信心就得到这样殊胜的就。」

接着(佛陀跟他们)说:

「我们的意是善与不善业的因,意是前导,意是主。以清净意造的业会跟着人去天界或人界,就像影子不会离开他。」

说完这个故事后,法王指出其间的关系,就像国王在圣旨涂上泥漆后盖上印章一样,以及说出这个偈子:

2. 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sann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ṁ sukham∙anveti, chāyā va anapāyinī.
    诸法以意为前导,以意为主由意造。
    若人透过清净意,他或说话或造作,
    从此快乐跟随他,犹如影子不离身。

这偈子唸完时,有八万四千个众生了悟法。闪亮耳环天子证得须陀洹果,婆罗门「从来不给」也一样。

(完)

————————————————————
[1] 一迦浮沓(gāvuta)等于四分之一由旬(yojana)。
[2] 蒲林达达(Purindada)是帝释(Sakka)的另一个名称。

—— 摘自敬法尊者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