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双品•9-10偈《提婆达多的故事》

未去除污染之人」这堂法的开示是导师住在衹陀林时所讲,关系到提婆达多得到袈裟的事。

有一次,两位上首弟子各带着自己的五百个随众,告别与顶礼导师后,从衹陀林来到王舍城。王舍城的居民两人、三人或许多人组成一组后,供养这些到访的比丘们。有一天,舍利弗尊者给予随喜开示,说:

「优婆塞,若一个人自己做布施,但没有鼓励别人做,在未来多世的投生,他会得到财富,但是没有随众。若一个人自己没做布施,但鼓励别人做,在未来多世的投生,他会有随众,但是没得到财富。若一个人自己没做布施,也没有鼓励别人做,在未来多世的投生,他甚至得不到足够的酸粥来填肚子,孤独且穷困潦倒。若一个人自己做布施,也有鼓励别人做,在未来多世的投生,在一百世里,在一千世里,在十万世里,他会得到财富,而且有随众。」

他这样开示法。

有一个智者听闻这堂开示后,他想:「尊者,此教法真奇妙,真神奇。这说明了带来快乐的方法。我应该造作能够带来这两种成就的业。」

所以他邀请长老,说:「尊者,请您们明天接受我们的食物。」

「你要多少个比丘,优婆塞?」

「尊者,您们的随众有多人?」

「一千人,优婆塞。」

「明天请带他们全部来受我们的食物。」

长老接受了。

该优婆塞走在城里的路,鼓励别人布施,说:

「各位先生、女士,我邀请了一千个比丘。你们能够给多少个比丘食物?你们能够给多少个?」

人们都根据自己的能力答应供养几个比丘,说:

「我们给十个。」

「我们给二十个。」

「我们给一百个。」

该优婆塞向他们说:

「让我们在同一个地方一起煮。你们都把芝麻、米、酥油、蜜糖、糖等食物带到同一个地方。」

当时,有个居士布施一件价值十万个钱的香袈裟,说:「如果你们集体的供养不足够,就把这个卖掉,把得来的钱填补不足。如果已经足够,你可以把它供养给你属意的比丘。」

当时,他们全部人集体的供养足够,没有什么不足。所以该优婆塞问大家:

「各位大德,有个居士布施的袈裟是多出来的,我们应该把它给谁?」

有些人说:「舍利弗长老。」

但有些人说:「这个长老习惯在农作物成熟时来来去去。但在吉日与非吉日,提婆达多都是我们的朋友,长期住在这里,就像清水宝石一样。我们应该把它给他。」

讨论许久过后,最后他们以四张多数票通过,把该袈裟给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就把它割成两块布,缝制好后再染上色,作成下衣和上衣,穿上它们四处走。看见他时,人们说:

「这个不适合提婆达多。它适合舍利弗长老。提婆达多穿了不适合自己的下衣和上衣四处走。」

当时,有一个住在外地的比丘从王舍城去到舍卫城,顶礼导师后,说自己很高兴见到导师。导师问他两位上首弟子是否过得安好。当时,该比丘就告诉导师整件事情的经过。导师说:

「比丘,他不只是现在穿不适合自己的衣,在过去他也一样这样穿。」

说后,他就讲述过去的故事:

—— 过去世的故事 ——

以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统治国家时,在波罗奈城里住着一个猎象的人。杀死象后,他就把象牙、象的指甲、内脏与结实的象肉拿去卖。

当时,在某个森林里,住着数千只象。在去寻食的时候,牠们见到辟支佛们。从此,每次出去和回来时,牠们都屈膝跪地顶礼辟支佛们,然后才离开。

有一天,猎象者见到牠们这么做,就想:「我几经辛苦才能够杀死这些象。每次牠们来去的时候都顶礼辟支佛们,牠们是见到什么使得牠们会顶礼?」在一番观察后,他得到的结论是「袈裟」。

他就想:「我也应该找来一条袈裟。」所以他去到某位辟支佛常洗澡的池塘,趁该辟支佛在洗澡时,偷了辟支佛放在池边的袈裟。然后,他就去坐在那些象来往的路边,手里拿着枪,再用袈裟连头覆盖着自己。那些象见到他时,以为他是辟支佛,就去顶礼他,然后离开。他用枪刺死走在最后的那只象。拿了象牙等值钱的部分,他把剩余的尸体埋在地下,然后离开。

后来,投生在象胎里的菩萨,成长后成为象群的首领。在那时候,该猎象者还是做同样的事。这个「伟人」发现自己的随众越来越少时,牠问:

「这些象去了哪里?这群象变少了。」

牠们答道:「我们不知道,首领。」

象王说:「无论牠们去哪里,牠们不会不先通知我就去。应该是有危险了。」

接着牠起了疑心,想:「在某个地方有个人用袈裟包着自己坐着,可能他就是危险人物。他必须受到监视。」

因此,牠就叫所有的象走在前面,自己则走在最后面,慢慢地走。当其他象顶礼完毕离开后,猎象者见到这个「伟人」到来,他就收起袈裟,把枪丢过去。

「伟人」在走过去时已提高警惕,这时牠倒退几步,躲开了那支枪。牠想:「就是这个人杀死那些象。」

牠冲向前去捉他。但那个猎人跑到一棵树后蹲下来。牠想:「我要用鼻子连人带树捲起来,捉住他,把他摔死在地上。」

就在那时候,猎人把袈裟拿出来给牠看。象王见到袈裟,想:「如果我冒犯了这个人,数以千计的佛陀、辟支佛与漏尽者(阿罗汉)对我的关爱就会消失。」

因此牠忍着,问:「是你杀了我这些亲戚吗?」

「是的。」

「为什么你造这么重的恶业?你穿的是离欲者才配穿的,是你自己不配穿的。这么做,你造了很重的恶业。」

这么说后,牠再诵出两个偈子来教训他:

未去除污染之人,但却身上披袈裟,
无自制与不真实,他不配穿着袈裟。

已去除污染之人,善于持守其戒行,
具备自制与真实,他真正配穿袈裟。

说了「你做的很不适当」后,牠就离开了。

结束这堂法的开示时,导师指出本生经中的人物关系,说:

「当时的猎象者是提婆达多,教训他的象王则是我。诸比丘,不仅是现在,以前提婆达多也穿了他不配穿的衣。」

说后,他诵出以下的偈子:

9.   Anikkasāvo kāsāvaṁ yo vatthaṁ paridahissati,
      Apeto damasaccena na so kāsāvam∙arahati.
      该人还未除污染,但却身上穿袈裟,
      没有自制不真实,穿着袈裟他不配。

10. Yo ca vantakasāv’assa sīlesu susamāhito,
      Upeto damasaccena sa ve kāsāvam∙arahati.
      该人已经除污染,善于持守其戒行,
      具备自制与真实,的确他配穿袈裟。

应该也讲解《六色牙象本生经》(Chaddanta Jātaka)这件事。

于此,「未去除污染」(anikkasāvo = a没有+nik去除+kasāvo污染)是指:拥有欲贪等污染。「他穿」(paridahissati)是指:他使用它作为下衣、上衣或覆盖布。另一个读法是paridhassati。「无自制与真实」(apeto damasaccena)的意思是:没有具备制御诸根、(导向)究竟真实(法的)成分与真实语,不适合(穿着袈裟)走。「他不」(na so):他这样的人不配(na arahati)穿着袈裟(kāsāvaṁ)。

他已经去除污染」(vantakasāv’assa)是指:他透过四道去除了(vanta)污染,舍弃了(chaḍḍita)污染,断除了(pahīna)污染。「于戒行」(sīlesu)是指:于四遍清净戒。「善持守」(susamāhito)是指:因为良好的持守而优异。「具备」(upeto)是指:具备制御诸根与上述的真实。「他真正」(sa ve)是指:他这样的人配得起穿着香袈裟衣。

偈子诵完时,那位住在外地的比丘成了须陀洹,还有许多其他人达到了须陀洹果等等。这堂开示对大众有益。

(完)

—— 摘自敬法尊者译本 ——